学者陈池瑜回顾自己的美术学求学、深研之路,从中可一窥中国美术学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走过的路程。——徐翎
陈池瑜,星空平台艺术史论系教授。
本人在学术研究方面主要从事美术史论和艺术学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回想起来,已有近五十年时间。
一、我的求学经历
我于1956年1月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汪桥镇陈黄村的农民家庭,我们家乡属于江汉平原。1973年我于汪桥中学首届高中毕业。在高中时期,语文老师郑继莲、张继绪两位先生教我们写诗作文,使我喜欢文学;政治课由校长唐传义先生讲社会发展史,帮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使我喜欢哲学。我担任学校团总支书记和宣传队长(学生文艺队),老师辅导我们排练全场样板戏《沙家浜》,我则在乐器组拉京胡。我还负责学校的黑板报,组稿和编稿,由陈好训同学用各色粉笔把稿件抄到黑板上,并且按板式再誊写到约十六开的纸上合订成一本,我保管了好些年,现在可能找不到了。高中毕业前半年,同班同学周道敬从其叔叔那里弄到一本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送给我,我反复读,知道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些概念。高中毕业后回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当时叫回乡知识青年。我利用下雨天不出工和其他休息时间,阅读了任继愈的四卷本《中国哲学史》,马恩著作《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哥达纲领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论》等,及恩格斯写的《马克思传》,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谈谈辩证法问题》等,记了十几本学习哲学著作的笔记。我还买了一本西方科学家写的研究宇宙星云起源的书看,在邮局订了一份天体物理空间的杂志,收到杂志后才知道是中国科学院编的各种语言国外最新期刊上重要的有关天体物理空间论文的目录,虽然看不懂,但对于当时在乡下务农的我来说,由于喜欢哲学,也希望了解自然奥秘。我还读了海涅与普希金的诗及曲波的《林海雪原》等文学作品,也练习写诗。当时在农村的两年半时间里,我还摆弄过柴油机,参加过洪湖防洪排涝水利工程。那时冬天早上4点半起床晚上8点多收工,就是开河挑土,每天十几小时高强度体力劳动,只有靠大米补充能量,每天农民平均每人吃掉大米两斤半,我们年轻人可能要吃掉3斤大米。之后担任生产大队(现为村级基层单位)团支书。1975年9月,我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汉语写作、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哲学课由法律专业的罗玉珍老师讲授,我常在180人的课堂上提问,所以罗老师比较关心我,给我解答哲学问题,后来她出版了可能是当时第一本解释《婚姻法》的小册子书籍,并当选湖北省妇联主席,又担任了中南政法大学校长。我在大学期间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还有《红楼梦》及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郭沫若、茅盾、鲁迅、巴金、曹禺等一批中外文学大家的名著。当时每星期只有星期天一天不上课,我组织了一个中文系7506班理论学习小组,每个星期天上午和张泽勇、刘秀容等同学自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原著,有时由我讲解,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坚持了三年,一次都未耽误。我在大学期间就此打下文学基础和哲学理论基础。1978年8月毕业后,我回到监利县,当时中学时期的党支书也是政治课老师任克勤先生正好担任县教育局副局长,将我留在教育局教研室,承担中小学语文教研研究工作。
1978年大学恢复招收研究生,1979年9月我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当时还没有博士招生,硕士研究生就算最高学历。我的硕士论文是《论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与语言表达的矛盾统一》。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当时我们文艺理论专业共招收7位同学,是华中师大第一批文艺理论研究生(记得全校文理科这一届总数也就44名研究生),系里成立了指导小组。三位导师,组长孙子威教授,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美学家黄药眠的研究生,负责文学原理、马列文论教学;另两位导师是彭立勋教授和周伟民教授。彭立勋教授负责西方文论和美学教学,1989年他调入深圳,创办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并担任院长,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彭立勋美学文集》,深圳社科院和深圳大学为这套文集举办了研讨会,我被邀请参加会议并作了题为《彭立勋美学研究的成就和特征》的大会发言。周伟民教授负责中国古代诗论文论的教学。周伟民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调到海南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专门研究海南通史,和夫人唐玲玲教授出版十多部海南史方面的专著。记得当时还请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教授给我们开设“西方哲学史”课程、请了武汉大学教授给我们讲《文心雕龙》。在研究生阶段,我读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歌德、莱辛、普列汉诺夫、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席勒、克罗齐等人的著作,读了黑格尔的《小逻辑》《精神现象学》《哲学史讲演录》《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等,以及《文心雕龙》《诗品》等中国古代文论诗论。当时结合课程作业,写作了《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对于典型环境的思考》(发表于《马列文论研究》辑刊第9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美的规律”说初探》(发表于《马列文论研究》第8辑),《论“意境”的内部结构》及硕士论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在研究生阶段,我打下了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基础。当时学习知识的气氛很浓,同学们心无杂念,一心读书。1980年8月,导师孙子威带我们文艺理论专业的同学到庐山参加中宣部理论局和中国作协召开的有三百多位专家参会的“文艺和政治关系讨论会”,当时文艺界领导和著名作家、理论家如丁玲、王若水、陈荒煤等参加会议并发言。孙子威老师组织我们七个研究生在会前各写一文参会,由华中师大文艺理论教研室编印成小册子《文艺和政治的关系讨论集》提交大会。我写的论文是《论教条主义在文艺和政治关系上的表现》。会议期间,孙老师还带我们几个研究生拜访了南京大学来参会的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
1981年孙老师带我们七位研究生又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美学原理研讨会”,聆听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著名美学家蔡仪先生等老一辈美学家的发言。同年,孙老师还带我们七位研究生集体参加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分会暨湖北省美学学会的成立大会并入会,会长为武汉大学哲学家刘纲纪教授,阮璞、汤麟、孙子威为副会长,汤麟兼秘书长;我作为秘书处办公室负责人,参加了省美学学会的事务工作。刘纲纪与汤麟还创办了《美学与时代》杂志,出版四期,我是责任编辑,所以有机会同刘纲纪先生接触,向刘纲纪先生请教美学和艺术哲学问题。
在研究生三年级时,孙老师还聘请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的阮璞教授、汤麟教授给我们各上了半年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课程,拓展我们对美术史的认识,两位先生成为我在美术史方面的启蒙老师。两位先生向孙老师谈到,希望能有一名文艺理论研究生到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担任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孙老师就推荐了我。我在研究生毕业前,孙老师带我到阮先生家咨询艺术遗迹考察路线,阮先生做了一个线路规划。1982年6月,孙先生带我和修倜同学从武汉出发到曲阜考察孔庙孔府孔林,后参观岱庙,登泰山,观金石峪,到山西太原参观晋祠,到大同参观云冈石窟,到芮城参观永乐宫壁画,到西安参观兵马俑、乾陵、章怀太子墓等的壁画以及碑林、霍去病墓的纪念雕塑,后到北京参观天坛、十三陵、故宫等,并到孙老师的导师黄药眠先生家拜访。黄先生是著名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记得当时孙老师给黄先生的礼物是一大提包糯米。当时买米要粮票,糯米更稀缺,这是他从老家孝感好不容易找亲戚买到的。这包糯米二十多斤,我一路背了几个省,最后送到黄先生家里。黄先生很关心我们,问到我们学习和考察情况,鼓励我学好文艺理论。我们从北京回武汉,经过郑州到洛阳考察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这次考察历时一个月,是我第一次在较长的时间里参观诸多重要的美术史遗址和文物,对我后来从事美术史论教学和研究大有帮助。当时我除了负责背这一袋糯米外,还负责买车票、参观票、住旅社、餐馆吃饭付费等账目,一个月的参观旅行三个人各花费了两百元左右,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想象,怕是连一顿饭钱都不够。
1999年9月,在做了七年教授后我又拜师王先霈先生读博士学位,王先生是著名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担任华中师大文学院院长和出版社总编辑及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他的《圆形批评论》《文学评论教程》及《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等专著使我受益很大,指导我完成《中国美术批评学研究》博士论文,刘纲纪先生担任我的论文答辩主席。
我的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全是在武昌桂子山上华中师范大学完成的,这些学习经历中及在湖北美术学院工作期间,特别感谢孙子威、彭立勋、周伟民、王先霈、阮璞、汤麟、刘纲纪七位先生在文艺理论、古代文论、美学、美术史论方面给予的指导和引路。
陈池瑜部分专著书影
二、美术史论方面的研究
1982年9月毕业后,我来到湖北艺术学院(1985年分为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工作,担任艺术概论、美学、外国美术史教学。第一年给汤麟老师做助教,听汤老师和阮璞老师的课,后来也经常向汤老师学习外国美术史和美术理论,向阮老师学习中国美术史和画论。
20世纪80年代,美术学院的美术史论教师很多是从文学专业、哲学或历史专业转过来的。我教艺术概论和美学课程,这和我的文艺理论专业还算比较对口。我到湖北美院工作后,自然还要加强中外美术史的进一步学习,增加美术史论知识,同时开始为湖北的美术及艺术家撰写评论文章,对美术理论和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一些研究工作,在美术理论与评论方面开始发表论文。
1983年,我将研究生时期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写作的《论意境的内部结构》一文增补了画论画史内容,从中国文学和绘画及理论两个主要方面论述,将意境分为形与神、实象与虚象、象与意三个层次,对“意境”概念进行新的探讨。文稿请阮璞先生提过意见后在湖北美术家协会编的活页《美术理论文稿》上及在华中师范学院学报上公开发表。该文被马正平《五十年来意境研究评述》一文作为意境研究最新成果进行评介。1984年刘纲纪先生在武汉主持召开“中西美学艺术讨论会”,我提交了长文《诗与画的界限、特征之中西艺术理论比较》,这次会议我和易中天等人在会务组协助汤麟先生工作,王朝闻、蒋孔阳、伍蠡甫、洪毅然、葛路、叶朗等全国一批老美学家均参加了会议。拙文被收入会议文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两文是我从文学理论切入美术理论的开始。之后于80年代和90年代初相继在《美术》《美学讲坛》《造型艺术美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中西诗画时空表现之比较》《艺术与大众》《论美术的审美功能》《作为文化形态的美术》《狄德罗的绘画美学思想》《温克尔曼的艺术美学》等文章。
与此同时,我为湖北艺术家写作评论文章,在湖北省文联主办的《艺术与时代》和省社联主办的《湖北社会科学》和《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有《湖北当前美术创作的走向》《正在崛起的湖北现代陶艺》《湖北当代壁画创作》《湖北水彩画创作历程》《湖北省第八届美展观感》《湖北美术学院老艺术家作品展简介》,及在《美术》《国画家》等刊物发表的对于雕塑家刘政德、李三汉,油画家杨立光、刘依闻、谢源璜,版画家武石,国画家邵声朗、冯今松、鲁慕迅、乐建文、董继宁、陈运权、陈孟昕,水彩画家刘寿祥等人创作的评论文章。1996年这些美术理论和美术评论文章结集为《美术评论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邀请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艺术与设计学院罗曼·维罗斯科教授举行系列讲座“西方社会现代艺术史”。学校派我去参加讲习班学习,维罗斯科教授讲演两个多月,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讲到“二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及最新的光效应艺术、活动雕塑、计算机艺术,使我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现代艺术史,对我之后的研究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我把听课内容整理成文稿《维罗斯科谈西方现代艺术》,寄给《文艺研究》的张肖华编辑参考。他将文稿在该刊发表了,并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我当时在浙江美术学院,还拜访杨成寅、潘耀昌、郑朝、丁正献诸位先生,购买该院编印的《外国美术资料》,以供进一步学习。
1987年中南五省联合编写教材,请汤麟先生担任《外国美术史教程》主编,我和广西艺术学院周楷教授担任副主编,我负责撰写约六万字的西方现代美术部分,该书由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此外,我还在《艺术与时代》《艺术探索》(广西艺术学院学报)以及《荣宝斋》发表《第四空间:毕加索与立体主义》《西方现代艺术的三次革命》《国外现代雕塑一瞥》《西方当代艺术的走向》《艺术史的转型:杜尚的意义》等文章。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同时也帮助了我对有关艺术理论问题的思考。
1991年10月,我参加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由王朝闻先生主持的“中国当代美术史编写研讨会”,到会的是各省美协、画院、美院负责人及相关美术家和理论工作者,每天还出发言简报。这是为王朝闻先生任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现当代卷)做准备。1992年我被邀请参加现当代卷的理论部分撰写。该年6月,我破格晋升教授。同年10月,我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参加编写会议,该院科研处负责人翟先生了解到我值36岁即为正教授,发给我一张表,我就填报了《中国现代美术学史》课题申请,经评审后获得首个全国艺术科学(即现在的中国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青年项目。正好1991年我出版了《现代艺术学导论》,研究告一段落,从1992年起我把主要精力用在完成中国美术史重大课题项目现当代美术理论部分的撰写和我的课题《中国现代美术学史》上面,相继在《美术观察》《美术》《艺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期刊上发表了《中国现代美术革命思潮(上、中、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研究概评》《中国现代主义美术思潮》《中国现代美术救国思潮》《中国现代美育与艺术教育理论》《林风眠的艺术理论》《中国现代美术技法理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对西方美术史的翻译与评介》等文章。1999年我完成了30万字的《中国现代美术学史》书稿,收入邓福星担任主编的“美术学文库”,2000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记得2000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20世纪中国美术学研讨会”上,中央美院袁宝林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黄远林教授对拙作做了较高评价,认为美术学在学术界倡导没有几年,现在第一部美术学史就出版了,对我国美术学学科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拙著对中国现代美术学的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对现代美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对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中国现代美术理论以及中国现代关于美术史之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建立起中国现代美术学史的理论框架,可能是第一部中国现代美术理论史和史学史专著。陈晶教授和邱浒老师分别在《美术之友》《湖北美术学院学报》发表专文评介。
1994年,在湖北美术学院党委支持下,我参与创立“美术学系”,担任系主任兼任公共课部主任,制订“美术学”本科教学大纲;1995年开始招收美术史论本科生。湖北美术学院于1979年就开始招收美术史论研究生,学术基础较好。1988年由文化部教科司和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理论教学研讨会”在杭州召开,邓福星先生在会上提出“建立美术学”设想,90年代张道一先生在国务院艺术学科组主张建立艺术学和美术学。本人也是美术学的积极支持者,我们可能是比较早的使用了“美术学”作为系名。1997年由我担任主编,由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编辑的《美术学研究》出版,发表王朝闻、李希凡、刘纲纪、阮璞、孙子威、钟涵、杨成寅、邓福星、张玉能、潘耀昌、朱伯雄、郎绍君、林木、张晓凌、吕品田、潘鲁生、李砚祖、黄宗贤、杭间、梁江、齐凤阁、张坚、郑岩以及海外苏利文、巫鸿等学者的论文,得到学者们的大力支持,前后共出版了三辑,约一百六十万字,为美术学论文提供发表和交流的学术平台,对美术学学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我写的发刊词《加强美术学学科建设》,于1997年在《美术观察》上发表,引起一定反响和讨论。此后本人还在该刊发表了《20世纪中国美术学研究回顾》,以及其他刊物发表《美术学研究对象与建立中国现代美术学史的意义》等文。此外,我于1998年参与创办《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担任副主编,主持学报编发和审稿方面的学术工作。
我于2001年7月调入星空平台,20年来担任的本科课程有《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中国现当代美术理论》等,硕士博士课程有“中国书画美学”“中国书法理论史”“美术史论专题”。2003年在邵大箴先生关心指导下,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美术史学理论》获得批准,后又申报北京市社科项目《中国美术批评学研究》立项。进入清华后,主要从事中国传统美术史学理论和批评理论的研究,在《文艺研究》发表《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在《美术观察》上发表《中国美术批评学研究提纲》,在《美术研究》《清华大学学报》《艺术百家》《美术与设计》《美术》《南开学报》《东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分别发表《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李朴园、滕固、方闻、柯律格为例》《中国早期书法史学成就》《神妙能逸:中国书画批评的价值品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画史体系与史学理论》《谢赫〈画品〉的历史价值及若干问题辨析》《顾恺之〈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的史学价值及文题辨析》《南朝书法品评理论》《象、逸、形、神范畴在中国美术批评中的运用》《兴成教化与中国人物画的功能》《文人画的源流与特征——以邓拓捐赠古代绘画珍品为例》等近二十篇长文组成了研究系列,其中近三万字的长文《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被译成韩文收入《中国艺术史研究导论》一书在韩国出版,其他多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转载,产生较好的学术效果。
进入清华后,我也对现当代美术开展研究和评论,在《美术》上先后发表《新中国建设与绘画》《林风眠、张仃、吴冠中的现代艺术变革之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美术大众化方向》《〈美术〉对新中国初期美术创作的引导与理论建构》,以及在《中国文艺评论》上发表《“十七年”时期美术创作的时代特征》等文以及《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水墨画的现代变革》《广东现代国画变革思潮》等,对相关美术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此外发表多篇有关现代著名美术家的个案研究文章,包括对张仃、吴冠中、袁运甫、韩美林、周韶华、杜大恺、刘巨德、何家英等人的研究和评论。
我将美术理论和美术学研究成果汇集成50万字的文集《建设中国美术学》,2023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申报的我的专著《中国美术史学史(上、下册)》最近被列入“十四五”国家图书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中国美术批评学》列入“清华艺术学丛书”第二辑出版计划,现在正在完成这两部书稿,以期对中国民族特色的美术史学理论和批评理论以及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贡献绵薄之力。此外,由我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10卷)》,由河北美术出版社申报并批准为“十四五”国家图书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主编的8卷本“中国青少年艺术史丛书”,2023年将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陈池瑜主编《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
三、艺术学方面的研究
因为我的研究生专业是文艺理论,所以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是题中应有之事。20世纪80年代我在湖北美术学院讲授《艺术概论》时,对有关艺术理论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80年代改革开放,西方现代哲学美学语言学和文艺理论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国,我结合西方现代艺术新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观点,以及中国民族艺术特点及中国文论、诗论、画论、书论来研究艺术理论问题。
对艺术基本原理的研究,探讨何为艺术、艺术的本质问题,我写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几种艺术本质观》《西方现代美学中的艺术概念》两文,均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刊物。另有约三万字长文《艺术:开放性审美关系的创造》,提出“艺术是开放性审美关系的创造”的观点,这种审美关系呈现为再现关系、表现关系、形式关系、观念关系、文化关系、文物关系,其特点具有独创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对艺术的本质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艺术起源的研究,在《美术史论》发表《艺术发生于生命意志的形式表现》,认为生命意志是艺术发生的深层心理根源,表现冲动是艺术发生的意欲活动,形式外观是艺术发生的感性图表,试图从一种复合结构探讨艺术起源的动因和理论框架。此外,在《文艺研究》发表《艺术作品意义的多义性与生成性》,在《新美术》上发表《艺术题材的功能及现代转换》,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发表《艺术的文化参与和精神审美功能》《艺术抽象与形式》。如对艺术功能的研究,突破以前认识、教育、审美三种功能论,认为艺术的更宽广、更重要的作用是文化参与作用,艺术以文化形态的形式直接参与自然、改变自然,如公共雕塑、建筑、园林艺术,艺术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参与社会,艺术以文化对象的形式参与意识,这样深化和扩展了艺术功能的研究,并提出艺术的精神审美功能,包括感性想象功能、情感认识功能、意志实践功能。在对艺术抽象与形式的研究论文中,将艺术抽象分为具象性抽象(轮廓抽象性与概括抽象)、变形抽象(结构线条与表现抽象)、非客观抽象(几何抽象与自由抽象),对艺术抽象与形式进行新的探讨。此外,从审美心理距离、视觉基础等对艺术再现与真实的理论问题进行新的研究。我将这些论文和写作的其他章节按艺术本质论、艺术特征论、艺术作品论、艺术思维论、艺术美学论分为五编,以《现代艺术学导论》为书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作为“文艺美学书系”之一,于1991年出版,200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修订再版。
现代形态的艺术学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开始产生,日本和德国、苏联的有关艺术学或艺术理论被翻译介绍到中国。1933年,我国学者张泽厚出版第一本国人自己写的《艺术学大纲》;新中国成立后,本人这本《现代艺术学导论》可能是第一本以艺术学命名的具有一定体系性和独特观点的中国人自己写的艺术学专著。本书出版后,《文艺研究》《湖北社会科学》发表了专文评介。季羡林任总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术经典》,李心峰主编的《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均对拙著进行了积极的评价。李心峰先生1987年就在《文艺研究》上发表论文,提出要建立艺术学学科。张道一先生在90年代亦在《文艺研究》发表《正在建设中的艺术学》,本书的出版算是对新中国艺术学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此外本人于1991年4月在大连参加原文化部召开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研讨会”上提交论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并作大会发言,对中国特色艺术学建构阐述意见。
2005年,为了推动艺术学研究,我主编《清华艺术学》丛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由国家公派以高级学者身份到英国剑桥大学艺术史系从事半年访问研究,其间参观博物馆看了不少西方艺术原作,购买五箱国外艺术史书籍,回国后参加在东南大学召开的“全国艺术学学会第三届年会”,我提交论文《中国艺术学学科特征与发展前景》,并作大会发言,论文后在《艺术百家》发表,后当选为该学会常务理事。我还在《文艺研究》发表《20世纪前期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评述之可能性探讨》,在其他刊物发表《建立现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之可能性探讨》《理论创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根本任务》《西方现代艺术的挑战与中国艺术理论的建构》等。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研究方面,发表《孔子的礼乐思想与“绘事后素”》《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的影响》《庄子美学与山水艺术的思想基础》《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论的影响》《荆浩〈笔法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等,以及发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和批评建设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建构当代中国艺术价值标准及评价体系》《中国绘画之文化价值》《当代中国绘画中的文化史图像》《中国现代艺术批评的四大特征》等。有关艺术学的论文汇集为《中国艺术学论纲》(共50万字),2018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四编即艺术学学科研究,中国艺术史学研究,中国艺术理论与美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与艺术批评。这是我继1991年出版《现代艺术学导论》后,三十年来中国艺术学研究成果的汇集。调入清华后,我还完成了教育部社科课题项目《艺术批评学研究》《汉唐艺术史学史研究》及北京市重点课题项目《中国艺术史观与方法研究》。同时,依据上述项目及国家艺术学项目“中国美术史学理论研究”,我指导和培养博士研究生围绕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中国美术史学史进行选题,如穆瑞凤研究唐代、陈谷香研究宋代、赵盼超研究元代、耿明松研究明代、傅慧敏研究清代的绘画史学、李乘研究唐至元代画史赓续著述、韦佳研究明清篆刻理论、曹贵研究民国美术史学,形成从唐代到民国美术史学的研究体系,他们的博士论文受到专家较好评价,对建构中国美术史学史具有积极作用。
2016年,为了加强中国艺术学研究工作,成立了星空平台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本人担任创所所长,由我们所编辑并由我主编的“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30本)”,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系被列为国家十三五图书出版规划重点项目,第一辑10本已出版,第二辑10本正在印制中,均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第三辑已通过选题。此外本所筹备多年,由我主编,由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教授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王洪伟教授担任副主编的《中国艺术学》辑刊,已于2022年出版第一辑。我在“书系”总序和辑刊发刊词中谈到,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中,中国艺术学研究应是具有特别的意义,本着为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理论、艺术史深化研究添砖加瓦,为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编辑的《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和《中国艺术学》辑刊,得到山东教育出版社和清华美院大力支持,我们的目的旨在和同仁一道推动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建构具有民族特征和当代形态的中国艺术学!
我常常诵读故里楚国诗人屈原的辞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探索,勤奋笔耕。
我还常用隶书书写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此作为我的实践行为的座右铭。
陈池瑜重要著述目录:
1.《文学原理》(合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外国美术史教程》(合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3.《现代艺术学导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初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4.《美术评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中国现代美术学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初版,2011年2版。6.《艺术文章写作技巧》,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初版;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7.《中国艺术学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8.《建设中国美术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9.《美术学研究》(第1、2、3辑,主编)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998年、2002年版。
10.《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 (第1辑10卷) 》(主编,国家“十三五”图书出版规划重点项目共30卷)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1期
有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