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展到今天,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艺术与设计也不例外,设计学更是如此。
徐迎庆老师推崇“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创作”,提倡感性思维、理性思考、严谨研究。回望自己的艺术之路,“学科交叉与融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印记。
徐迎庆老师推崇“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创作”,提倡感性思维、理性思考、严谨研究。回望自己的艺术之路,“学科交叉与融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印记。徐老师推崇“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创作”,提倡感性思维、理性思考、严谨研究。回望自己的艺术之路,“学科交叉与融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印记。
● 徐老师的开放工位,摆放着他的私家典藏
对徐迎庆老师的访谈在未来实验室展开,在这个实验室里,徐迎庆老师工位在与学生共用的大开间工作区里。办公桌和身后的各类架子上堆了很多东西,但并不显得杂乱。这其中包括堆成小山的书籍,几幅人像漫画,长长的模型火车、月球探测器模型、积木人偶等,还有几百盘音乐CD。
了解徐迎庆老师的同学都知道,徐老师会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个月读一本20万字以上的书,不论是先秦诸子、唐诗宋词、推理悬疑,亦或是古龙、金庸,目的就是打开思维,扩展知识面。
他中学时参加了北京市少年宫科技组,每个周末都会去那里参加科技活动,从锯木头、糊玻璃钢开始,学习制作航海和航空模型,这大大地锻炼了他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 多读书,扩展知识面
“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会员,以及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星空平台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这是徐迎庆老师与众不同的学术之路。
谈起从数学研究转到计算机领域,从微软公司到星空平台的经历,徐迎庆坦言:“这些事情不太可能有什么规划,而只是说有一些机缘巧合”。
● 留给自己的兴趣角落
徐迎庆老师一直保持着对于艺术的热爱,去往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徜徉在与艺术理论相关的著作中。而他真正深入接触到与艺术相关的工作,是从计算机动画制作开始,可以说是从零学起,正如在初入职场期间曾自学编程一样,徐迎庆老师从未停止过突破自己,“我没有学过动画,但是确实很努力地去学习动画”,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学会了如何去创作动画,还参与了很多动画特技、三维动画的创作,并参与了中国早期的计算机动画电影和计算机电视片的制作。此后,在攻读博士期间,以及在微软公司工作时,他又接触到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文化遗产数字化和人机交互等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
● 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效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为全面培育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
回望徐迎庆老师的艺术之路,“学科交叉与融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印记。在徐迎庆老师看来,时代发展到今天,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艺术与设计也不例外,设计学更是如此。徐迎庆老师认为:“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未来,学科交叉过去已经是、并且未来也还是设计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1年,徐迎庆教授团队成功申请三项覆盖设计、社科、新型材料、机械、能源、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多个知识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家973计划项目《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中,徐迎庆带领团队承担了“敦煌壁画及泥塑的数字化复原”部分,正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典型实例。
莫高窟壁画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之后,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色彩已与画师落笔时的色彩相去甚远,表面脱落和病虫害也造成了构图与线条的缺损,要想复原它原来的面貌,需要模拟其创作时的环境和场景。作为珍贵文物的敦煌壁画是不允许触碰的,因此在复原色彩时,团队首先需要通过对可测试的壁画残留颗粒进行物理化学分析,挖掘与当时最接近的颜料。他们先请敦煌的老师绘制了一幅模拟的壁画,之后团队在敦煌搭建了以当时环境逼真的模拟洞窟中进行实验,通过文献佐证,找到与当年几乎一模一样的燃料和炉子,通过测试并且控制气流的变化,每熏一段时间就进行采样,最后将一幅崭新的壁画通过烟熏,制作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状态。这个实验历经数月,集合了化学、物理、考古学、敦煌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各领域专家的力量。
● 敦煌数字化修复
壁画线条的复原同样也是一个难题,在壁画线条的断裂处,可能有不止一条连接线,用计算机图形学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法都难以分辨,因为这需要对壁画背后的故事有深入理解,同时具备敦煌学相关知识,才能准确理解整幅壁画的构图与线条。通过数字化技术完成“逼真复原”,因为只是科学的推测,而不是百分之百的还原。“可能很多人认为的数字化保护是拍照把它保存下来,其实不仅如此”,徐迎庆老师介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多领域的学科交叉与合作,文化遗产才能重现往日光彩。
● 交叉学科的教学探索
信息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在合作完成项目时,如何引导学生介入不同领域,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如何在保持个性差异化的同时,发挥各参与者的优势与张力?这成为徐迎庆老师反复思考的问题。
“我的学生既有学设计和艺术的,也有学工程的,他们的思考方式很不一样。我给大家布置任务,让学生们拿出一个三维模型来分析,结果学设计的同学用建模软件建立了这个模型,而学计算机的同学用c++写了这个模型。其实成果都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对同一个术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种现象经常发生,这就需要大家掌握更广泛的知识,找到彼此认同的沟通表达方式。”
徐迎庆老师从这件小事中获得反思,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譬如在综合造型基础的课堂上,他会在授课内容中加入简单的编程训练与建模方法,目的是当学生在日后开展项目合作时,在和工程师谈程序、谈造型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理解各个背景的专业人员在谈论什么,从而尽可能快速地适应环境,融入团队。
为培养学生那股“突破能力域”的冲劲儿,徐迎庆常常会激励同学们要有自信并且有行动。
● 徐老师团队师生合影
“我大学是学抽象代数(纯数学)的,初入职场工作的时候需要学编程,我就自学。我没学过动画,但是我真的一天会花十六七个小时去学习和动手实践。我相信,只要我愿意学又在我能力范围内,那我一定能学会。当然,有些领域确实需要时间铺垫,有些知识我可能也很难掌握,但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自我束缚。”“珍惜时光”,“能学一点就多学一点”,诸如此类的激励,在徐迎庆老师的讲述中频频出现。
“天马行空想问题,脚踏实地做事情”,这是徐迎庆老师团队里最流行的一句话。徐迎庆老师做了进一步的诠释,意即想问题不要被边界束缚住,但是做事时要实事求是,要踏实蓄力,多维转换思考方式,从而做到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拓展。
徐老师说:作为老师,看到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有所提升,是很开心的事情。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学科融合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信息艺术设计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它有独特的需求和突出的优势。徐迎庆老师总结该专业的特点是:前沿性、交叉性、高起点、开放式。他认为从信息艺术设计的角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艺术设计系的学生未来大有可为。
出品 | 星空平台融媒体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