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星空平台   /   新闻   /   专题报道   /   教师专访   /   正文

分享

清华标杆课教师 | 美院曾成钢:磨砺技艺,塑造品格
2019.11.18

清华美院雕塑系第一单元素描课

清晨,曾成钢老师在A426教室徘徊,面对着墙上学生们几周来的作业安静地思索,接近8点钟,教室开始喧哗,模特就位,学生们也快速地走到画架前,继续前一天未完成的画面,曾成钢老师和助教冯崇利、张升化老师,则开始在学生与画架间穿行,耐心地讲解,或者坐下来示范、修改,一对一地辅导,或者将大家聚集起来点评,画室里迅速充满了热火朝天的学术氛围,这就是曾成钢老师《素描》课的常态,也是每一位清华美院老师在专业课上的常态——“与学生一起”。与学生一起,长时间地“浸泡”在同一间画室里,打磨画面,传承技艺与思想。

一个文明的传承,其“开口奶”在于她的文化基因,一门专业的基础课也是这个专业的“开口奶”,大教授走进基础课课堂,言传身教,严谨治学,也呈现出学院对于夯实专业基础的重视,对于学术拔高的苦心安排。

曾成钢老师在学生作业前思考

毛君 摄

从事艺术教育30余年,身为副院长的曾老师,依旧开设雕塑系的新生第一课——《素描》。拥有教师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他由衷地感到给学生上课是其最享受的事情。当老师与学生长久地“浸泡”在一起,老师的言行举止、绘画技艺、生活态度、学术理念、甚至是呼吸与习惯,都全面地暴露在了学生的观察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在理解老师讲授的方法,更是在学习老师的为人处事。正如曾老师所说:“给学生上课就如同炖菜。”老师在课上与学生的共处,都是为了让这些技艺、思维和观念,通过长时间的浸润,高强度的打磨,融汇在作品中。

曾成钢老师为学生示范讲解

毛君 摄

曾成钢老师为学生点评作业

毛君 摄

严格要求 打磨技艺

为期6周的素描课,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4学时,共计120学时。课程安排第一周完成两个老年头像;第二周一张女青年头像;第三周一张半裸带手男中年半身像;第四周一张半裸带手女青年半身像;第五周一张着衣带手女中年半身像;第六周一张着衣带手男老年半身像。模特从性别到年龄阶段都有所考虑,作业从头像到半身像,到着衣、带手,课程的难度也逐步加大。除了以上这些需完成的长期作业,学生还要完成两张石膏和玻璃材质的静物素描,用以训练学生的形体空间和结构意识,每天画10张16开大小的临摹解剖和2张生活速写,课程中,背诵100个艺用解剖学字典里的英文专业名词,来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心得和感想。

教学安排和展板  毛君 摄

班上的同学坦然道:“曾老师的课与想象中的大学不太一样。开始以为大学的课堂,尤其是美术专业的画室,多少有些象‘放养’的空间,但是曾老师的课程却是相当严格。”

曾老师也承认,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但是他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完全听从老师的要求,而是在严格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比如第一周画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头像,就是为了锻炼学生对作画时间进行自主管理与规划的能力。

素描课体现出了美术人才培养的独特之处,首先强调的是“磨练”。通过严格的要求,长时间的打磨,不断加大的训练难度,既锻炼学生的体力,也考验学生的技艺(即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曾老师强调,是磨练学生的心性,即耐力。

冯崇利老师为学生讲解 毛君 摄

尊重传统 转变思维

“课程不好上。”曾老师讲到,“有两个不好上的地方”。这里说的不好上实际上是课程的难点所在,也是重点所在。首先,要尊重美术教育教学的传统和规律。以《素描》为例,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自从西方引入我国以来,已经传承了一个世纪。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素描的传统,就是按照基本的比例、结构和空间,通过构图和塑造表达对象。

另一个难点就是教师也要尊重美术教育的规律,即教会学生通过绘画传递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转变思维,带领学生自然地进入创作的状态。这是美术学院的开学第一课,学生来自祖国各地,之前都接受过美术训练,有一些绘画基础,但是新生大都会习惯性的延续应试的思维,因此,曾老师在学生素描课的第一周,就提出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为什么画素描”,作为造型基础的素描,尤其是作为雕塑基础的素描,要掌握客观的观察方法,获得分析塑造对象的能力,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换而言之,曾老师希望学生不只是注意技术上画得像不像,更是要注重带着自己的审美观念去画,把握空间与形体的内在关系。尊重传统的规律性,构建个性表达的思维方式。

曾成钢教授为学生示范讲解 毛君 摄

师生共处 润物无声

画室对于美术专业的师生来说,不只是上课才会使用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共同生活、共同创作的空间。在这里,除了天花板,画室的每一面墙,每个角落都体现了曾老师的教学设计。黑板上写下6周的课程设置,方便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创作进度;剩余三面墙则用来展示学生创作的所有作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的作品要接受所有人的观赏和点评;墙角立着曾老师制作的展板,上面张贴有艺用解剖的资料、大师的经典素描和雕塑作品,帮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就连地面上学生画架旁边的画材怎么摆放,画室卫生的保持,曾老师也会有严格的要求。就在这间画室中,学生们每天大部分时间和老师一起训练、交流,关于素描的观察和表现方法,关于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持有的艺术观念,还有对人品味、格调的培养,就是这样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一切都浸润进每一个学生心中。

曾老师谈到,清华美院得到了大学很多理解和支持,美术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有很大区别,虽然专业之间有差异,但是育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清华大学尊重美术教育的规律,课程原本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创作的氛围得以保留。同时,在大学整体学术氛围的熏陶下,美院教学的组织也得到了更加科学的管理和帮助。同学们也感受到,自己除了上午的专业课程,下午和晚上还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接触到其他院系的内容,融入更加多元的校园文化,开拓了文化视野,增进了学科交流。

美术教学类似师徒传承,更多传递的是缄默的知识,曾老师说,上课教书和艺术创作一样,都是天职。老师的风格因人而异,但是都呈现了教师对艺术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对品格的塑造,以及对自我的反思。对真、善、美的潜移默化的传递,不仅在课程的教授中,更多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处时,教师的生活观念、情感状态、道德判断中。通过长期的交流,启发学生。他认为老师就像“火炉”,老师散发的光与热,学生靠近了自然就能感受到。

提供:雕塑系 教授曾成钢

转载自: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 2024 星空平台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星空平台

100084

© 2024 星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