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的年度时尚回顾展,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秉持“为明天收藏今天”的初心使命,以博物馆视角,收藏了数百位国内知名服装设计师的时装作品、服装院校师生的优秀作品、国内重点时装大赛的获奖作品,以及纺织企业的家纺面料创新产品等。经过十年积累,时尚回顾展渐已成为定格这个美好时代,记录当下中国人的经典形象和生活状态的缩影。
#时尚大咖说来啦!
中国丝绸博物馆于2021年1月23日举行“云荟:中国时尚回顾大展2011-2020”开幕式暨时尚论坛活动,并将推出有关中国时尚行业、时尚设计、时尚教育、时尚生态发展为内容的“时尚大咖说”活动。活动以访谈实录形式,特邀国内知名时尚人物讲述中国时尚故事,从而形成当代中国流行时尚的文化记忆。
●策划:陈百超 陆琰
●采访编辑:陆琰
●拍摄剪辑:吕建亚
●文字整理:陆琰 寿婉丽
●受 访:李薇
●地 点:北京 星空平台
●时 间:2020年12月1日
本期访谈人物 清华美院教授李薇
Q1:李老师,您好!您的服装作品从传统服饰文化入手,进而在纤维材料与服装创作的关系上进行创新,超越了服装设计维度的束缚。您可以分享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语言融合的研究过程中的体悟吗?
●李薇:30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持续创作。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过程,也是寻找、发现、研究所创作载体的过程。最初通过参加设计大赛如大连杯、新西兰羊毛杯、汉帛杯等,我更多积累的是对材料的认识。如今,我的作品设计手法呈现实际都源于之前一点一滴的积累。在我的创作里一直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灵感元素,同时又受到很多艺术家朋友的影响,我对中国画水墨题材情有独钟。于是对能够体现这种艺术形式的材料和手法越来越着迷,就去玩中国的丝绸。当绡这种材质在市场上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已经玩了好几百米了,等大家开始对绡有所了解时,我又在寻找新的材料。你看国外大师,他们的成功或作品风格呈现,实际也源于材料。因为材料是有情感的,有属性的,它也有特性,就跟孩子一样是有脾气的,你要去把握它。那么在互动过程当中,我越来越找到了这些材料的(特质),把我心中对水墨的情结完美地表达出来。
2:您的代表作《青绿山水》创作于2014年,具体谈一下这系列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
李薇作品《夜与昼》
●李薇:这是2014年11月我在中国时装周上发布的系列之一。其实2011年我就已经创作了《夜与昼》系列,实际也是对材料的一种探索,展现出我对东方哲学的思考:比如老子的黑白相依,昼夜交替,阴阳流变这种虚实对比状态。随后因缘留学欧洲,加上与国际设计师们的交流,又从视野上给我打开了一扇窗。
李薇作品《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这组作品是中国文化在服装空间意识上的一个认识与探讨。西方的艺术形式是精确概念,比如:雕塑、油画的准确度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写实。但是中国的艺术形态就不一样,它是模糊概念:比例会失真却神韵独具,笔墨有限但指向的空间无限。音乐也是如此:西方的交响乐,达到多少分贝的时候就会有恢宏的感受。但中国的一把古琴一把萧,音量是有限的,但它弥漫在空间里,存于心间的感受却是无限的。
所以这系列作品就是我对这种东方意境的把握,中间这件服装没有任何省道,它既不是传统的二维造型,又不是西方的三维合体造型,它就是一块布,但这种斜肩款穿上身之后,会出现自由的垂落线条。加上定位染的渐变,反映了一种动感和一种情绪。右边这件合体的衣服它是一件旗袍,保留了民国旗袍的基本形制,但在颜色、面料上全部做改变。服装上的洞洞是撕破的肌理,是(我)玩(材料)的一种状态(呈现)。这系列三件作品从外观上看是不一样,但是内核是一样的,而且它们是一种互补:动感与安静,写实与写意。我希望从材料、从表达上都有创新的思维和原创的手法,打动自己之外还能打动观众并引发思考,这才有价值可言。现在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创造”,到了中国应该要发声的时期,要发声就要有自己的东西,还跟着别人走是不行的。
Q3:作为中国当代的设计艺术家,您频频受邀到英、法、美、意大利等国家展览,受到国际的关注和认同。您也接受过长时间的西方体系学习。那么,您认为中国的设计艺术如何在全球的语境下寻求自身的发展?
●李薇: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受各国瞩目的国家。在上世纪40-50年代,西方已经完成了高级时装和高级成衣的发展历程。到了80年代,中国时尚刚刚萌芽,各院校开始进行服装专业招生,但都没有什么体系可言,都是自己在摸索。法国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罗兰、皮尔卡丹来华交流,但也只是有限地带动了一下。90年代末,是中国时尚的发展初期。21世纪后至今的20年,无论是从产业发展速度,从服装流行更新,大众时尚认识度,还是学生的出国留学量......中国都是突飞猛进的。对照日本的品牌发展,他们能在上世纪80年代扬名国际时尚舞台,就在于它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发展期。所以我觉得中国这40年来的基础是非常好的,现在应该是中国各方面条件都呈现最佳状态的时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国人消费观日趋成熟。
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还没有一个在国际上立得住的品牌?因为需要时间来打造,需要有底蕴的积累。我们需要有自己DNA的品牌,首先它要有文化底蕴,才能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审美和市场价值,就像香奈尔、迪奥这些百年历史的品牌。能否把中国品牌做好、做大,然后走向世界,需要有情怀、有经济实力、有国际视野和水准的品牌来承担这个责任和使命。
Q4:李老师于2019年12月获得时尚教育“金嫘奖”,这大奖以嫘祖的名字命名,特别褒奖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并在时尚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您从事设计教育30多年,培育过好几代设计师,您来谈谈不同阶段设计师群体的差异。
●李薇:这个(话题)可能就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星空平台(当时为中央工艺美院)是中国第一个成立服装专业的院校,是在1980年。当时的师资实际都是学染织的,学绘画的(专业背景),一边学一边教,一边教一边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那是服装设计教育的发展初期。我们上学那会资讯太缺乏了,学校就只有一本《西方服装史》,虽然当时学习条件都不成熟,但80年代的这批学生有很好的造型绘画功底。加上大家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自学态度特别积极。
直到90年代的时候,国际资讯开始涌入国门,流行信息发布也开始有了。但资讯还是少量,对西方大师的了解还是不够系统。90年代的学生(因受干扰少)还能很专心地在做基础研究。
到00年之后就是信息多元化时代,师生出国机会剧增,流行资讯日新月异,但是信息丰富之后,我们可能对某些东西关注就少了。特别是近十年以来,我发现现在学生不会做衣服,画图用电脑代替了手,动手能力就相对弱了。我现在要求学生的课程秀和毕业设计作品必须要自己做,做好或做坏都不用怕,但一定要自己做。因为只有当你自己做的时候,你对造型、对材料的认识才是全方位的。你画了图丢给裁缝做的时候,中间的这些认知全部丢失。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来说,你既要会画,你要会做,你思维还要活跃!
Q5:您的作品《新中装》2019年被英国Victoria and Albert 博物馆(以下简称V&A)永久收藏。那您是如何看待博物馆收藏当代设计作品的举措呢?
●李薇:V&A它跟大英博物馆不一样,大英是艺术造型等方面的范围,V&A它偏向设计,而且那些专题展都是大师级的,实际跟我们中国丝绸博物馆有共同的一个态度,就是他们要收藏当下年轻的或中年的设计师(的作品),还有关注东方文化。这些东方主题的藏品都是有原创概念的,对历史和现在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与态度。所以我觉得作品能被V&A收藏,这个是最高荣誉。(我的作品被收藏后)从去年十一月份就被展出了,现在纳入常设展,会有好几年的时间(在V&A博物馆)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看见是来自“中国”的作品,这个意义非常巨大。
李薇作品《新中装》
Q6:中国丝绸博物馆从2011年起持之以恒对当代服装和面料的甄选、收藏、整理、展示与研究工作,记录当下中国人的经典形象和时尚状态,您如何解读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时尚设计之间的对话?
●李薇:中国丝绸博物馆,你看他们就是做实事的,而且是具备国际视野的。(如果)没有视野的话,不会把一些国际大牌:迪奥、巴黎世家的服装作品请过来展出。让我们向大师学习,向大师致敬,看到他们的历史和高度。同时又从2011年开始收藏并展示中国当下设计师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举措。因为这段历史过去就没了,将来你再想回头找,这个东西(可能)没有了。
有了这批作品,你们就可以去很多的国家(办)展览,这又是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因为我觉得展览加上图录,比研讨会或一场秀来得更实在,因为看的人(更)多。有了传播就有了记录,连续下去的话,这就是中国服装的一个历史脉络。
2020年10月,李薇在“巴黎世家:型风塑尚”学术研讨会上举办主题讲座。
Q7: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年度时尚回顾展已经是走过了第一个十年。那李老师对下个十年的时尚回顾展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李薇:我已经感受到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花园式环境,能让人很愉悦地享受时尚,跟时尚是特别的吻合。赵馆长(极具)人格魅力,他可以把国际最好的展览搬到中国。我觉得(这是)中国学生的一个幸运之处——可以同阶段看到这些好作品,同时时尚回顾展把中国的设计介绍出去进行国际化传播。所以说赵馆长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他自己也在研究修复,这几项都是能量大得不得了的事情。我们设计师会继续大力支持,有好作品就参与。
来源: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 李薇教授
图、文摘编自:中国国丝绸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