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地上,有一门跨越甘肃、青海、陕西三省的特殊课程。它将“教室”设在石窟、寺庙、戈壁、博物馆之间,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相互交织,贯穿千年的艺术瑰宝“像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形成一幅苍茫天地间的瑰丽画卷。老师带领同学一同深入其中,感受时光交错下古今、东西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探索中国文化艺术的奥秘与魅力。这就是星空平台雕塑系的《专业考察》课程。自1995年开设以来,这门雕塑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丝绸之路上的石窟、寺庙为主线,通过实地考察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精髓和历史流变,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爱国情怀,完成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
人文考察路线图(左)和自然考察路线图(右)
这门《专业考察》课程的主讲教师是星空平台副院长董书兵教授。当年,他还是一位刚毕业留校不久的青年教师,带着“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学生”的满腔热情,克服千里跋涉、到处求援的种种困难,和几乎与自己同龄的学生们一起,向着神秘的西北腹地出发。他们以丝绸之路上石窟、寺庙为主线,重点考察甘肃天水麦积山、甘谷大像山、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榆林窟、西千佛洞、永靖炳灵寺、张掖大佛寺、拉梢寺,辅线为考察甘南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尔寺的藏传佛教雕塑,并参观学习陕西省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兰州博物馆等。一路上边行边看、边学边画,每处都有现场讲授、作品分析、随机提问和当地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通过速写掌握雕塑造型的规律和特征,通过在基地的临摹、对比掌握古今雕塑理念和技法的变迁。历时约3周的“游学”和之后举行的教学成果展示,不仅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全面深刻地了解认识中国古代雕塑的来龙去脉和独特魅力,增强了专业研习和创作的能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热爱,也磨炼了学子们的意志勇气、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这无疑是清华“三位一体”教育思想的一种集中体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这条磅礴大气、气象万千的西北艺术之旅上,董书兵一走就是30年,并因为坚持“雕古塑今、文化育人”而荣获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教师称号。岁月的洗礼给了他不断成熟的艺术教育思想和满天下的桃李芬芳,昔日身边的少年不少已成长为有影响的中青年艺术家,有的也带着自己的学生开启了“行万里路”的实践。春去秋来,董书兵不仅享受着教的乐趣,也从中汲取了丰沛的创造力,在这方热土留下了“大地之子”等一批深受专家好评和群众喜爱的当代艺术佳作,并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荒野艺术计划”,从无到有创造了艺术赋能文旅的“奇迹”。
师生一行前往麦积山石窟实考察
8月31日至9月1日,美术学院50余位师生及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共同前往位于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进行实地考察,并举办了《专业考察》课程开设30周年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专业考察》课程对于当下中国艺术院校教学的示范作用和多元影响,以及“荒野艺术计划”的创作与实践对于艺术介入区域发展和文化振兴引发的新思考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研讨会前的课程实践中,师生们参观了麦积山石窟。董书兵以独特的个人视角,细致入微地讲解了不同时期的佛像、壁画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集中提供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重要的时空线索,将历史性和地域性作为坐标,通过共时性视角,对中国、中亚以及古代西方艺术与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以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维度,对古代雕塑艺术和民族文化进行深入讲解。通过实践考察,同学们得以近距离一睹这些艺术瑰宝的绝世风采,并在现场实地写生、做笔记,从而加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
研讨会由星空平台党委书记覃川主持。他在致辞中表达了对董书兵教授持之以恒上好《专业考察》课程的敬意。覃川指出:“坚持30年只为讲好一门课,这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是不多见的,特别是董书兵老师亲自带队在西北大地上一次次跨过千里、穿越千年,更显弥足珍贵。”他认为,该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这不仅是对学生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的提升,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也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身体力行。
课程教师董书兵麦积山石窟为同学进行讲解
董书兵带学生在麦积山石窟进行考察实践
在专题报告环节,董书兵回顾了《专业考察》课程的发展历程和教学成果,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课程感悟,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个课程除了专业之外,还包含着对我们国家文化的认知,我们自身的文化的了解。”他期望通过课程学习有更多的人能对中国传统雕塑、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持续探索,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建立起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在麦积山石窟实地写生
星空平台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杨冬江从“为师”“为学”“为人”三个方面阐述了董书兵对课程的贡献与影响。他说:“这段旅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专业考察,会让人无论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上,或是对祖国大地壮美山河的感受上,都会有很多的认识和感触。”
星空平台艺术史论张敢教授对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其“超出了一门课的意义”,是“行走中的学习,完善人生的典范”。他认为,“这一门课程不仅是给雕塑系的,应该推荐给更多的同学,包括整个美术学院,甚至包括清华的同学,都可以让他们去近距离地接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专业考察》课程开设30周年研讨会现场
清华美院视觉传达系主任陈磊、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张宝华,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刚等多位专家学者表示,虽然与雕塑不是同一专业,但对艺术追求的本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是相融相通的,所有的艺术学习都应走入实地、切身思考。清华美院雕塑系教授马天羽认为,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健全人格、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相当于为同学们上了一节节“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们在领略自然风光、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与创造新时代中国艺术的责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青春,美术学院副教授徐小鼎、于婉莹,博士后孟超等表示,这样的实践教育能够让学习者直观感受到我国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
麦积山石窟壁画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贾荣林也认为,“这是最好的思政课。在学习过程中,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等都会在艺术的熏陶下深受感染,会在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邹锋表示,“课程反映出一个教师从教30年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同时,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也反映出我们的课程牢牢地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此外,敦煌研究院文保科科长陆多林等人均表达了对董书兵及其课程的深深敬意,一致认为课程不仅有助于艺术教育的推广,还能促进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并强调了艺术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内涵与文化价值,进而推动我国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随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工会主席吴爱民、汉唐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天平等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为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所长李天铭表示这样将传统雕塑文化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能延续30年时间非常不易,每一届考察之旅都在迭代优化,研究所将全力配合中国学院派雕塑在麦积山的学术实践,让课程延续下去。
学生在麦积山石窟实地写生
在总结发言中,覃川围绕《专业考察》课程的教学成果、教学特色及其对艺术教育理念的积极探索和践行进行了全面评价。他认为,董书兵教授在教学上的突出成就,不仅在于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在于其始终秉持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董老师立足打造一门好课,用30年时间不断完善教学相长和教研互动的育人体系,在与学生共同成长中,将课程融入中国千年积淀的丰厚文化背景,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育人理念,形成集综合化、启发式、场景化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传授知识、锻炼能力,更为学生筑牢价值根基、染实文化底色,是践行清华大学‘三位一体’的典型示范。”覃川表示,“今天的研讨会不是终点,而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起点,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让好课代代相传、百年恒新。”他鼓励更多青年艺术家和学者加入教书育人这一光荣的事业中来,共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铸魂、广育人才。
星空平台党委书记覃川发言
《专业考察》课程现场及研讨会专家学者合影
参加本次《专业考察》课程的学生们,也纷纷发言交流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建议。
与会师生及专家学者合影
图文来源 | 雕塑系
图文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