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5日,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清华大学教育教学专项巡视整改工作,星空平台举办课程思政示范教师经验报告会。
会上,星空平台陶瓷艺术设计系杨帆副教授作为2023年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教师分享了《陶瓷设计(1)》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及实施情况。他谈到,课程团队针对学情,明确课程基本信息,通过案例教学,围绕专业特点,坚持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教学等各环节。在教学中突出“价值塑造”与“育人”。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思政教育,培养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从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崇尚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从教学实践进行思政教育,塑造正确价值观、艺术观、创作观;从学生的学习中进行思政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倡导“哲匠精神”,以设计实践弘扬社会美育。坚持做“四有”好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到价值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理念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贯穿“服务民生”和“扎根人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使学生的自我表达与社会大众需求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爱国情怀,内化为良好的职业观。
杨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和专业特点,从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模式创新等方面,深入浅出,细致全面地分享了对课程思政工作路径的思考,为大家深入认识和理解课程思政提供了启发。杨帆副教授的分享有助于美院教师对艺术类课程中“课程思政”内涵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对进一步提炼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挖掘育人载体、完善教学环节起到促进作用。
杨帆副教授承担着《陶瓷设计(1)》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该课程旨在继承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以优秀的陶瓷设计为现代人开创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该课程曾获评清华大学精品课程、星空平台精品课程,完成了3个与该课程相关的教改项目。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因该课程出色的线上教学工作,杨帆副教授荣获优秀教师奖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学奖。
杨帆,星空平台副教授,陶瓷艺术设计系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星空平台茶道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委会副秘书长,ISCAEE 国际陶瓷教育交流年会理事,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特邀理事。
此课程安排在本科三年级春季学期第1-6周。作为陶瓷系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从陶瓷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导入,着重开展关于陶瓷实用器物的设计理念、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在内的综合训练, 同时结合市场现状提出相应的命题,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陶瓷工艺文化的深层价值,也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在本科阶段全面、系统地进行陶瓷设计训练的课程,并且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引入3D扫描、3D打印、电脑建模等技术手段,不断在课内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突出文化自信,力争守正创新。在学生中深受好评,近三年该课程的评教结果都在全校前25%。
杨帆老师认为,课堂知识的传授与设计能力的培养最终需要落实在对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上。本课程力求改变以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独立的情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艺术设计学科专业特点,构建全员、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寻找合理的课堂融入点,把课程思政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中,形成协同效应。从“认识和传播陶瓷文化”、“诱发对陶瓷之美的探索”、“阐释技术哲学与人生价值”等方面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他将陶瓷艺术设计德育内容提炼为:培养严谨态度,崇尚人文精神,提升陶瓷审美,树立文化自信,养正家国情怀。
设计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价值取向,是实现文化观念外显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与解决复杂社会与文化议题,珍视本民族文化价值,建立文化价值主体性的设计教育价值观。陶瓷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文化名片,陶瓷设计教育应在当代中国文化土壤中,契合时代发展与以文教化的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陶瓷设计中找到契合点,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与认同系统。
建立陶瓷系的基本能力体系
课程初期,杨老师会带领学生参观故宫博物院、国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临摹优秀经典陶瓷作品,使同学们在传承与学习的过程中,切实体验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理解中国陶瓷传统工艺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加深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识,建立对所学专业的文化自信。
杨帆副教授为学生讲解
学生的临摹作业
该课程有大量的实践操作内容,杨老师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引导学生爱惜工艺材料、珍惜学校提供良好教学条件,使同学们在学习陶瓷艺术的同时,领会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将中华传统美学思想融入教学中,促进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倡导“像哲人一样思考、像匠人一样劳作”的“哲匠精神”,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将中国传统美学与工艺思想融入教学中,弘扬心手合一、知行合一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对世界和人生端正、严肃的态度。大量严谨科学的实践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杨老师为学生示范
学生动手操作
传统的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实训,熟练掌握陶瓷造型的图纸绘制、石膏模型的车削工艺等基础手工实践技能,学生在手工成型中感知材料、锻炼技艺、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杨老师积极引入计算机辅助成型方式的教学模块,借助数字成型技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形成多途径造型的意识,逐步提高设计与创新力,二者相互催化,对研究学习与工作就业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优等作业-吴静怡《山之涟漪》
优等作业-黄美茜《沉·浮》
“传帮带”的教学方式给课程带来很大益处。经常会请退休老教师、优秀校友前来和同学们交流。研究生同学也会帮忙指导建模课,因年龄与本科同学相近,且有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经历以及对问题和困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师生授课模式的不足,因此“高带低”的经验传授也是在校生的重要学习资料。借助前辈的经验,同学们能够对人生规划、职业发展、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有更充分的认识。
同学们对退休教师周润生老师的访谈
同学们对退休教师李正安老师的访谈
研究生同学辅导建模课
当下,中国正积极寻求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设计教育培养和输送的人才正好切合了中国产业变化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当代中国经济跳跃式发展对中国的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把握陶瓷设计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的位置和方向,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简单照搬历史符号,在当代的语境下,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设计。
如邵瑜珊同学的作品《云影》将中国山水画中的云、山、水形态进行了大胆的抽象提取应用于自己的设计当中,创造出了具有时代性且富有中华民族审美意趣的作品。刘倩妤的作品《幽窗花影》,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式传统建筑中窗格与影壁的造型和意境感受,结合具有科技感的现代装饰元素,实现古与今、中与西多种精神文化的碰撞。
邵瑜珊《云影》
刘倩妤《幽窗花影》
《陶瓷设计(1)》2021精品课程展现场图
该课程强调立足时代,扎根人民,使学生从注重艺术观念的自我表达,开始兼顾社会大众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爱国情怀,内化为良好的职业观。在教学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陶瓷设计为社会贡献价值,为中国陶瓷事业和陶瓷文化注入力量。积极与陶瓷企业开展合作教学,促成课堂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更为广阔的设计视角,力图做到将设计行为不止局限于陶瓷作品本身,而是扩展至生产、流通、使用及回收等诸多环节,建立设计整体观和社会责任感。实践“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今年本课程与松发陶瓷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了“龙年生肖”及“中秋”主题的日用瓷设计,服务民生。
戴卓颖《龙年主题陶瓷文具设计》
尹月盈《中秋主题盖碗茶具设计》
该课程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估方式。已经完成了陶瓷设计课与大中型陶瓷企业合作研发产品项目、数字成型技术在陶瓷造型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等清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目前正在进行陶瓷造型基础课软件制图、建模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改革项目的工作,努力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色。
同学们在课后经常会反映,陶瓷设计课是加班最多的,最辛苦的课程,但是同时也是能够获得与其他陶瓷专业院校的教学中很难获得的成长,包括对陶瓷产品形态严格的认识,对工艺过程的亲身感受,很多内容都是刻骨铭心的,并且在日后看,都是其他院校少有的,也很难取代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与习得的宝贵品质在课堂之外得到了进一步延伸。近年来的学生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陶瓷艺术创作与设计大赛重要奖项:多次获得“何朝宗杯”陶瓷设计大赛的特等奖、金奖和铜奖、“法蓝瓷光点计划”奖学金暨光点奖、“设计中国”第三届中国当代陶瓷设计大赛金奖、全国百校联展金奖、“天鹤奖”首届国际生活陶瓷艺术精品展优秀奖等奖项,取得了多项外观专利。“设计服务社会”已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生活方式。众多毕业生成立了陶瓷艺术设计工作室与品牌。也有毕业生获得海峡两岸青年陶瓷创客i-china计划创业合作项目的经费支持,正在开展陶瓷产品研发的相关工作,为学生毕业后投身陶瓷事业、振兴中国陶瓷文化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文: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杨帆)